你覺得世界上最浪漫的曲子是什麼呢?有人說是舒曼的〈夢幻曲〉,也有人認為是華格納的歌劇《尼伯龍根的指環》……但無論如何,也沒有像拉赫曼尼諾夫的〈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〉,可以毫不費力又輕而易舉地引領你進入非現實的浪漫時空裡。
謝爾蓋·瓦西里耶維奇·拉赫曼尼諾夫(1873年4月1日-1943年3月28日)是一位出生於俄國的作曲家、指揮家及鋼琴演奏家,他外形高大、擁有一雙巨大的手,左手就能輕易按到跨十二度的琴鍵,因此也占盡了演奏鋼琴的優勢,所以並非所有的演奏者都能詮釋他的作品。拉赫曼尼諾夫出身地主家庭,家境富裕,父母皆為業餘鋼琴演奏家。4歲時他便開始學琴,但成績平平,少年時因父親嗜賭胡亂揮霍,最後導致家道中落;在他投入尼古拉·茲韋列夫門下接受嚴格鋼琴訓練後才漸漸展露出他的音樂天分。
拉赫曼尼諾夫的作品有著濃厚的俄國色彩,充滿激情又浪漫、曲風旋律豐富,在他的〈第一交響樂〉首演失敗後沈寂一段時間,經過心理治療後才又重拾自信編寫了〈第二鋼琴協奏曲〉等作品;在他第一次前往美國表演時,更編寫了被譽為世界最困難的〈第三鋼琴協奏曲〉,這時而浪漫詭譎、時而瘋狂不安的多變曲風,令他在美國大受歡迎;然而,他最令人耳熟能詳又膾炙人口的曲子,你一定不陌生,那就是在1980年美國電影《似曾相識》(Somewhere In Time)片中多次使用的背景配樂,〈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〉(Rhapsody on a Theme of Paganini)的第十八段變奏。
〈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〉是拉赫曼尼諾夫於1934年在瑞士琉森湖邊創作的,或許創作時齡已逾中年,所以聽起來似乎有一種前塵往事、交錯現實與幻想的感覺,彷彿平靜緩慢的水波、悄聲無息的流洩你的心湖……除了《似曾相識》引用了此曲的第十八段變奏外,2011年歌手林俊傑亦將這首曲子融入了流行歌的元素,創作出〈靈魂的共鳴〉,收錄在『學不會』的這張專輯中。假如說拉赫瑪尼諾夫所有的音樂創作都被世界遺忘了,我想你我也不會輕易的忘記〈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〉,那浪漫古典、獨有的「俄羅斯憂鬱」,就讓你我烹一壺好茶,透過音樂,一起來靜靜地感受這曲動人心魄的〈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〉~
參考來源:維基百科(Wikipedia)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