史特拉汶斯基音樂賞析
火鳥(The Firebird)
如果不是戴亞基列夫這位舞團經理缺乏耐性,史特拉汶斯基第一首閃亮的芭蕾舞曲不可能完成。戴亞基列夫最初是委託里亞道夫(Anatoly Liadov)為他的俄羅斯芭蕾舞團編曲,但這位老作曲家拖了太久,戴亞基列夫便把工作轉交給沒沒無聞的史特拉汶斯基,當時他才二十多歲,而且剛從林姆斯基-高沙可夫的門下出師。史特拉汶斯基接受這個挑戰,寫了一套芭蕾舞曲,雖然有些地方略顯冗長,但卻有白熱化、強而有力的效果,讓1910年的音樂界豎耳傾聽。劇本由佛金(Kikhail Fokline)撰寫,提供大量以音樂寫景的機會,而這位年輕作曲家也充份利用了劇本的優點:沙太子伊凡(Ivan)無意間捉到一隻火鳥,後來釋放了,牠則回贈以一根神奇羽毛,只要太子遇到危難,用這根羽毛就可以召喚火鳥。在魔王卡斯齊(Katschei)被詛咒的宮殿裡,有十三位被俘虜的公主,伊凡自己也被抓,然而他用羽毛召喚火鳥,火鳥來了之後就對守衛的士兵下催眠魔咒。然後帶領伊凡去找藏寶箱,裡面放著藏有卡斯齊靈魂的蛋,伊凡把蛋都搗碎,破解了卡斯齊的力,伊凡和十三位公主都歡欣不已。史特拉汶斯基在音樂中展現了他駕馭管絃樂異國色彩的能力,這一點林姆斯基-高沙可夫在「金雞」(The Golden Cockerel)一曲就已用過,然而史特拉汶斯基更進一步以半音階代表超自然國界,以全音階的和聲代表故事中的人物,並充份利用俄國民間音樂,最突出的例子就是最後一景的主題。
春之祭(The Rite of Spring)
「春之祭」於1913年5月29日在香榭麗舍劇院(Theatre des Champs-Elysees)首演時,引發了音樂史上著名的暴動,而且長期以來一直是表演藝術史上的傳奇。但巴黎的聽眾會受到這麼大的驚嚇,是正中作曲的下懷。音樂史上從未有人如此全然地違反傳統觀念:音樂的意義存在於旋律、和聲和形式之間有秩序的交互關係中;也從未有人把音樂表現的次要元素(例如質感、動力和節奏元素)如此大膽地凸顯。在1913年首演中只能直覺到的特質,已可從回顧中顯現出來──「春之祭」比它之前的任何作品,更嚴厲挑戰了這個觀念:音樂的基礎在於理性的思考或高尚的情感。儘管技巧觀感來看,「春之祭」十分複雜,但它呈現的是人性最原始的經驗。
留言列表